请输入关键字
健康教育
健康科普
疾病专题
老年友善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需要长期输液(例如化疗、静脉营养或反复输血),是否对频繁的静脉穿刺感到困扰?是否担心药物外渗或静脉炎?今天,我们来了解一种能够显著提高长期输液患者生活质量的“神器”—输液港。 输液港是什么 输液港:全称为植入式中心静脉导管系统, 也称完全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由两部分组成: 1.注射座(港体):一个比一元硬币稍大、扁平的圆形或椭圆形小装置,通常由钛合金或医用塑料制成,非常安全、相容性好。它被完全埋藏在胸壁的皮下组织中,从外面摸得到但基本看不见。 2.导管:一根细长、柔软的硅胶导管,一端连接在港体上,另一端置入上腔静脉,尖端直达靠近心脏的位置。 简单来说,输液港就是一个完全埋藏在皮下的、连接中心静脉的“长期输液门户”。适用人群     适用人群 输液港非常适合需要中长期、反复、高质量静脉通路的患者,尤其是: 1.肿瘤化疗患者:这是常见的使用人群。化疗药物刺激性强,输液港能将药物直接送入大静脉,快速稀释,大大降低静脉炎、药物外渗损伤组织的风险。 2.需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如肠功能衰竭、断肠综合征等。 3.需要反复输血或抽血的患者:如血液病患者。 4.需要长期或频繁静脉输注抗生素的患者:如骨髓炎、严重感染等。 5.外周静脉条件差、难以建立有效输液通道的患者。 显著优点 相比传统的外周静脉留置针(PICC)或反复扎针,输液港具有诸多优势: 1.保护血管,减少痛苦: 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保护了宝贵的血管资源。 避免化疗药物等刺激性药物对外周小血管的损伤,降低静脉炎、疼痛、硬结、药物外渗甚至组织坏死的风险。 2.感染风险更低: 整个系统完全埋于皮下,与外界隔绝,显著降低了感染风险(尤其是长期使用时)。 日常维护频率低于PICC(通常每月维护一次既可)。 3.生活质量高,活动自由: 隐秘美观:埋于皮下、外观基本看不到,不影响日常着装。 不影响日常生活:置入后可以正常洗澡、游泳(伤口愈合后)、进行大多数运动和活动(需避免剧烈撞击港体部位)。 护理方便:非治疗期间无需特殊护理,只需每月冲管维护一次。 4.使用期限长: 设计使用寿命通常可达数年甚至更久(理论上可达10以上),满足长期治疗需求。只要维护得当、无并发症,可以一直使用。 5.舒适度高: 输液时只需用特殊的无损伤针(蝶翼针)穿刺皮肤和港体隔膜,疼痛感轻微。针头可以固定数天(一般不要超过7天),期间输液无需重复穿刺皮肤。 如何植入?安全吗? 输液港植入是一个微创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如外科医生、介入放射科医生)操作。手术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1.常见部位:最常用的是前胸壁(锁骨下区域)。 2.手术过程简述: 在预定的静脉穿刺点(如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 将导管通过穿刺点送入目标大静脉(如上腔静脉),并在X光透视下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正确(这是关键步骤)。 在胸壁或上臂皮下做一个小口袋(囊袋),切口仅2-3cm,将港体放入固定。 将导管在皮下隧道走行,连接到港体上。 缝合皮肤切口。 3.安全性: 该手术技术成熟,安全性高。术前医生会评估您的身体状况,术后会密切观察。可能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气胸、导管异位等)发生率相对较低,医生会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处理。 注意事项及日常维护 1.术后初期(伤口愈合前):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按医嘱时间换药拆线。 避免植入侧手臂(胸壁植入)或植入侧上肢(上臂植入)过度用力、大幅度活动。 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疼痛、渗液、发热等感染迹象。 2.日常维护(伤口愈合后): 核心:定期冲管、封管!这是保证输液港通畅、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即使不使用,也必须至少每4周(28天)到医院由专业护士进行一次冲管和封管操作。切勿自行操作! 保护港体部位:避免重力撞击、挤压港体区域。女性患者注意文胸带不要过度摩擦港体。 保持皮肤清洁:正常洗澡,避免用力揉搓港体区域皮肤。 自我观察:注意港体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疼痛、破溃、渗液?有无肩颈部肿胀、疼痛?输液时有无异常感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何时需要拔除 当您不再需要长期静脉治疗,或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拔除: 治疗结束,不再需要。 发生严重且无法控制的感染。 导管堵塞无法再通。 导管破损、断裂、移位无法纠正。 港体周围皮肤坏死或破溃无法愈合。 患者无法耐受或强烈要求拔除。 到达使用寿命或设备故障。 输液港是现代医学为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提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治疗带来的痛苦和风险。如果您符合适用条件,不妨与您的主治医生详细沟通,了解它是否适合您。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工具,能让您的治疗之路走得更顺畅、更舒适。 定期维护是保障输液港长期安全使用的关键!请务必遵医嘱按时回院进行冲管封管。   综合外科       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综合外科现配备西门子先进DSA设备,累计完成输液港置入术200余例,技术成熟度达国内先进水平。 联系方式:010-59632165 / 1800138****。  
2025.0721
炎炎夏日,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高温并非仅仅是体感上的不适,它会通过多种生理机制显著影响血糖水平,导致血糖像“过山车”般忽高忽低。一些看似平常的夏季习惯,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让血糖失控。        01    夏季高温如何影响血糖? ■激素波动与吸收加速 高温作为应激源使糖皮质激素等与胰岛素拮抗的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可能较前升高。高温导致血管扩张,皮下血流增加,对于皮下注射胰岛素患者,胰岛素吸收速率可能提高,增加低血糖风险。   ■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天气炎热,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造成脱水,可致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糖检测值假性升高。同时大量出汗可能导致血钠、血钾丢失,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   ■饮食结构失衡 气温升高,往往食欲降低,进食量减少,可能出现血糖偏低。同时夏季时令瓜果较多,大量食用水果或高糖冷饮、啤酒会出现血糖的升高。   ■活动量减少 炎热天气使人不愿外出活动,能量消耗降低,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情绪与睡眠干扰 高温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容易引发焦虑、急躁情绪,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同时,高温干扰深度睡眠,睡眠质量下降也是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          02    警惕!夏季五个    易被忽视的血糖“陷阱”习惯‌   ■忽视睡眠质量与环境: 夏季炎热、昼长夜短易导致熬夜、睡眠质量差(如睡眠浅、中断多),干扰血糖调节。此外,夜间出汗多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延误发现和救治。    应对策略 创造凉爽舒适的睡眠环境,最佳睡眠温度24~26℃。 避免空调冷风直吹,定时通风。 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 高度警惕夜间低血糖,尤其是出汗多伴夜梦多时,务必检测夜间血糖。   ■放任情绪焦躁失控: 夏季容易焦躁,加上血糖忽高忽低更是雪上加霜,糖尿病患者容易情绪失控。    应对策略 糖尿病患者一定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多与人交流沟通缓解压力,必要时请专科医生协助。   ■补水不及时、方式不当:‌ 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渴中枢反应迟钝,等到感觉口渴时身体往往已严重缺水。 饮用含糖饮料、碳酸饮料、浓茶、浓咖啡或酒精饮品会直接升高血糖或引起脱水。        应对策略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最好选用白开水,循序渐进、少量多次饮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每日应喝7-8杯水(1500-1700ml),这同样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严重肝肾疾病患者除外。   ■卫生松懈与防护不足: 糖尿病患者本身易发生感染(皮肤、上呼吸道、泌尿系统),而感染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主要诱因。夏季出汗多、皮肤暴露多、蚊虫滋生、食物易变质,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    应对策略 定时洗澡、及时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格外注意食品卫生,严防急性胃肠炎(可诱发应激性高血糖及并发症)。 做好防蚊虫措施,避免叮咬;若被叮咬,切忌抓挠以防继发感染。   ■擅自减药或停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夏季食欲下降,担心继续用原来的药量会造成低血糖,便擅自减少药量甚至停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很可能使血糖产生很大的波动。如果自行改变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会人为地造成血糖波动,使病情加重。尤其是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能诱发糖尿病急病并发症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应对策略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切不可贸然停药!           03    夏季饮食调整    规律为主,拒绝诱惑‌ 夏季炎热,人们食欲不佳,可能出现日间进食量少,但增加了夜宵。规律饮食打乱之后可能需要调整降糖方案。夜宵往往都是小吃,啤酒、花生、毛豆、羊肉串……且边吃边聊,不知不觉会饮食过量。放飞了自我,血糖也一路飙升。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同时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选择清淡、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低糖)、全麦面包等,注意少食多餐,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 同时,要拒绝冰激凌和高糖饮料的诱惑,建议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替代品,比如无糖酸奶、豆浆等,既解渴又安全。      04    高温天气下    胰岛素保存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胰岛素是蛋白质激素,对温度敏感(怕冷也怕热): 未开封胰岛素:‌ 需避光冷藏于2~8℃冰箱(勿与食物接触),可保存至有效期。 已开封胰岛素:‌ 只需置于30℃以下、阴凉的室温环境(无需再放入冰箱),通常可保存4~6周(具体看药品说明书)。   ❌禁忌 禁止冷冻!冷冻会永久破坏胰岛素,解冻后不可再用。   特殊场景注意 ■车辆存放:夏天车内温度极高,切勿将胰岛素留在车内。 ■外出携带:乘飞机时,胰岛素必须随身携带(不可托运,行李舱温度过低)。高温环境下可使用冷藏袋降温,但需包裹好冰包或者冰袋,避免胰岛素直接接触冰块导致局部过冷失效。同时要避免剧烈震荡。  
2025.0711
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现代医学中一种重要的静脉通路选择。它通过外周静脉(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后置入一根导管,导管的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化疗或输入粘稠药物(如脂肪乳、白蛋白、血浆等)的患者,降低了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并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 优势 长留置时间:最长可在体内留置一年,减少频繁穿刺带来的不适。 安全便捷:适用于输液、输血及高渗透性药物,降低外周血管刺激。 改善生活质量:保证按计划、准确无误地接受治疗。        使用注意事项 保持清洁干燥:请勿擅自撕下贴膜,发现问题及时请护士更换。 适度运动:可进行日常活动,但应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 淋浴注意:淋浴前缠绕保鲜膜,防止水进入导管。 定期维护:每7天冲管、更换贴膜和肝素帽,首次置管24小时后需更换敷料。 观察异常情况:如发现发红、疼痛或肿胀,需联系医生。        置管术后当天的护理要点 手臂抬高:术后当天保持穿刺侧手臂抬高,避免用力。 压迫穿刺点:术后需对穿刺点进行30分钟压迫,防止出血。 适度运动:4小时后可进行手部功能运动,例如: *手指运动:五指伸屈和握拳,每日2次,每次3-5分钟。 *手腕运动:上下活动手腕,每日2次,每次3-5分钟。 *握拳运动:握拳5秒,慢慢松开,20-30次为一组,每日3-4组。        置管术后24小时的注意事项 敷贴更换:术后24小时内护士常规更换敷贴,之后每周一次。 握拳运动:继续进行握拳运动,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力度。        置管后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避免压迫手臂:平躺或侧卧时朝未置管侧手臂方向。 穿衣服时注意:穿衣时先穿置管侧手臂,脱衣时先脱未置管侧。 淋浴注意:可淋浴但避免盆浴,淋浴前做好防水措施。 适度家务和运动:可做一般家务和轻度运动,但避免重物和剧烈活动。 避免血压测量:请勿在置管侧手臂测量血压。        PICC门诊 时间:周一至周五 08:00-11:30;13:30-17:00(节假日除外)。 地点: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南区综合楼综合内科门诊。 联系电话: 北区:5963 2128 南区:5929 8900
2025.0711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对于那些单纯通过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二甲双胍提供了可靠的治疗选择。本文将详细介绍二甲双胍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用药知识。 注意事项   1 适应证 二甲双胍主要用于治疗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   2 用法用量 为了减少胃肠道不适的发生,并确保以最小剂量控制血糖,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维持剂量。 盐酸二甲双胍片 起始剂量:500mg,每天1-2次,或850mg,每天一次,建议随餐服用。 增量:每七天可增加500mg或850mg,最终达到维持剂量:每天两次,每次1g或850mg。 最大剂量:每天2550mg。如每日剂量超过2g,建议分成3次服用。 二甲双胍缓释片   起始剂量:500mg或1g,每天一次。 增量:每七天增加500mg,最大每日剂量不超过2g。   3 相互作用 在服用二甲双胍期间,以下药物和物质应当注意: 酒精:避免饮酒,酒精可能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西咪替丁:可能增加二甲双胍的血清浓度,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碘造影剂:可能引起肾功能不全,导致乳酸酸中毒。 4 不良反应 服用二甲双胍可能出现以下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 >10%):腹泻、恶心、呕吐、胀气。 其他不常见不良反应: 心血管方面:脸红、心悸、胸部不适。 内分泌方面:低血糖、维生素B12缺乏。 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方面:头痛、寒战、头晕、乏力。 5 禁忌 在以下情况下,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对二甲双胍或本品成分过敏。 严重肾功能衰竭。 可能影响肾功能的病情(如脱水、严重感染、休克)。 可能造成组织缺氧的疾病。 急性代谢性酸中毒。 糖尿病昏迷前驱期。 肝功能不全或酗酒。 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 6 注意事项 肾功能:轻度肾功能不良者无需调整剂量,中度需调整,重度禁用本品。 用药时机:为减轻胃肠道刺激,建议随餐同服。 避免酒精:用药期间应避免摄入酒精。 就医指引:如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请及时就医。 结语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药物,科学合理的用药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在用药过程中,务必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上述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让我们共同关注健康,科学控糖! 药剂科咨询电话:北区5963 2246;南区5929 8936。
2025.0707
小 暑 三候鹰始鸷 二候蟋蟀居宇 一候温风至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唐·元稹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时间在每年公历的7月6日~8日之间,当太阳位于黄经105°时是小暑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意思是说,小暑时节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不过,哪怕“小”,但只要跟“暑”沾边,就意味着躲不开的炎热。     小 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已经到来了。   盛夏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湿热交蒸”到达顶点。   暑湿之邪极易在人体肌肤腠理开泄之际,乘虚由外入内,损伤阳气,引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及肠道传染病等。   故7月暑气逼人之时,养生应以清热避暑祛湿为重。   小暑养生有4避   1 避暑   7月暑热之气盛行,若侵入人体可能引发中暑,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等。此时节如进行户外活动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做好防晒,少量多次补水,否则容易灼伤皮肤、导致中暑。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应尽量减少外出。   2 避寒   夏季防寒同样重要。如贪凉饮冷无度,伤害脾胃,就会导致疾病。许多爱美女性在空调房内穿着露脐、露腰的上衣和超短裙,也容易造成风寒邪气侵袭。夜间休息时,留心室温不可过低,尽量选取质地轻薄、柔软的卧具,做好腹部的保暖。   3 避湿    夏季暑湿较盛,淋雨、涉水、久处湿地容易导致身体被湿邪侵袭。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衣服。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内长时间浸泡、洗浴。   4 避风   现代人们不管是家里还是商场、办公室,都冷气充足,空调、电扇必备。俗话说“夏夜避风如避箭”,《摄生消息论》也说:“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里,其患最深。”睡觉时应避免着凉,不在风扇、空调出风口睡眠,不睡地板。否则,轻者伤风、腹泻、骨关节疼痛,重者甚至面瘫。   小暑饮食有4吃   1 吃面     江苏等地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这“糕屑”就是炒面。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人们有吃饺子、面条的食俗。   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荆楚岁时记》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此时节新麦方熟,吃上两碗新小麦做成的汤面,淋漓地出一身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且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2 饮羊肉汤     民谣云:“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羊肉鲜嫩,味甘性温,《本草纲目》载,羊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益肾气”,是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   中医学认为,夏天吃羊肉,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胃生津、保护胃肠,这与《黄帝内经》所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是相契合的。故徐州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3 黄瓜茄子来解暑     “六月热得哭,黄瓜茄子来解暑”,凉拌黄瓜、茄子是川人小暑时节的最爱。黄瓜气味甘寒,能清热利水,有解毒消肿、生津止渴的作用。   茄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治寒热、五脏劳损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肿宽肠。《医林纂要》亦称茄子“宽中、散血、止泻”。   4 常吃藕和绿豆芽     “小暑吃藕精神旺”。莲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藕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在清咸丰年间还被钦定为御膳贡品;生藕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暑天吃藕还有安神和帮助睡眠的作用。   “吃了绿豆芽,再热都不怕。”绿豆芽性凉味甘,不仅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还能补肾、利尿、消肿、滋阴壮阳,调五脏、美肌肤、利湿热,适用于湿热郁滞、食少体倦、热病烦渴、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目赤肿痛、口鼻生疮等患者。   小暑运动防中暑   在小暑高温天气中,人体本身的热量消耗就很大,如果在高温下活动,更易引起中暑,所以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运动。   关于运动方式,国医大师陈可冀推荐了游泳和走步,他认为游泳是全身运动,是健身的好措施,非常适合在夏天进行,不仅能锻炼身体、防暑消夏,还能增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走步是老年人最适宜的体力活动,有时间就坚持,可以驱走疲乏。每周3~4次,每次30~40分钟最合适。   也可在家中做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   小暑养心护阳有3法   1 按摩穴位   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凹陷处。在腕关节的掌侧,小指末端延伸可摸到一突起圆骨,该圆骨下方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神门可泻火除烦,宁心安神,是治疗心受邪扰的重要穴位。   操作方法:用指尖垂直掐按穴位至有酸、胀、微痛的感觉。每天早晚、左右腕各掐按1~3分钟,先左后右。   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中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按压有酸痛感。劳宫穴可清心泄热,是治疗中暑、心痛烦闷的要穴。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穴位,至有酸胀或微痛的感觉。每天早晚、左右手各掐按1~3分钟,先左后右。   2 养生“呵”字功   操作方法:开始练习时,双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两手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微开,平视前方。身体虚弱者,也可采用坐位。练功时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用鼻自然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收腹、提肛,人体重心略向后移,脚跟着力,足趾轻微点地,轻轻发出“呵”声。   功效:可补中益气、生津止汗、养心宁神,适合出汗过多、失眠健忘、烦躁者。   3 艾灸除心烦   选穴:脾俞穴、腕骨穴。   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具有调补脾气的功效。腕骨穴在腕后内侧,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1周灸2~3次。   功效:可固护阳气,健脾、清心、除烦。 小 暑 小贴士 阳气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更是活力的源泉。小暑节气,应保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饮食清淡、不过贪凉,适当锻炼、避免大汗,心情愉悦、心态平和,切忌因生活的无节制而耗伤阳气。 来源:中国中医
2025.0707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