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护理天地
护理动态
护理风采
为进一步强化我院护理队伍专业化建设,聚焦伤口专科护理核心能力提升,2025年10月31日我院创面学术组在南区地下一层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伤口个案经验分享”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完整病历系统呈现伤口全程管理逻辑与诊疗护理技术水平,为护理同仁搭建一个展示、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切实推动临床护理经验转化与学科发展。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内一科李丹护士长主持。活动特邀护理部孙彩丽副主任、何冰娟总护士长、刘晓总护士长担任评委,进行专业点评与指导。创面学术组成员、各科室相关专业护士长及护理骨干积极参与。 活动伊始,护理部刘晓总护士长为大赛致开幕词。她强调了伤口造口护理专业化在现代护理服务中的重要性,并对各位选手寄予厚望,希望能通过分享与交流共同促进我院创面治疗护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随后,6位选手按抽签顺序聚焦临床上典型性强、代表性突出的护理病例,围绕案例基本资料、伤口系统评估、核心治疗原则、规范处理流程、实践经验总结及深度护理体会等关键维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享与汇报。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扎实的临床护理功底,更通过案例复盘为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参考。 在每位选手汇报结束后,三位评委老师从患者的整体评估、伤口局部的精确判断、敷料选择的科学依据、治疗过程的动态调整到图片记录的专业规范等方面,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切实中肯的建议。     护理部孙彩丽副主任为本次活动做总结发言。她强调,此次分享会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宝贵的集体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将所学所悟应用于临床实践,持续推动我院伤口造口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发展。同时,孙副主任对所有参赛者主动参与、积极备赛的热情与努力给予高度认可,并宣读了本次活动的获奖名单。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护理团队在伤口护理领域的专业积累与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我院创面学术组将继续以此为契机,深化专科护理内涵建设,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护理服务,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5.1105
10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成功召开。北京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会长、朝阳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育荣、朝阳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荣英、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常务副院长邱广伟等领导出席大会,并与全区153余名护理代表共同见证专委会启航。 大会由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护理总监毕越英主持。 张育荣常务副会长致辞,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强调专委会要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护理服务专业化发展。 朝阳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王荣英副会长兼秘书长庄严宣读《关于同意成立护理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标志着专委会的成立获得正式批准。 原朝阳区医管中心张彩云老师介绍筹备工作,宣读《北京市朝阳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首届护理专业委员会选举办法(草案)》及首届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 吴艳静同志主持现场选举投票工作,全体代表以严谨态度审议并表决通过了选举办法,整个流程公开、规范。 王荣英副会长兼秘书长郑重宣布选举结果,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宋双凤主任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随后,与会领导为新当选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及委员颁发了证书。 新当选的主任委员、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宋双凤同志作就职发言。 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邱广伟常务副院长代表医疗机构领导讲话。他在讲话中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提出了殷切期望,勉励专委会开拓进取,切实提升区域非公护理服务水平,为“健康朝阳”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成立仪式在全体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朝阳区非公医疗护理工作进入了组织化、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2025.1028
为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并响应医院整体工作部署,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于10月13日成功举办了“标准化护理服务构建及典型案例分享”汇报会。此次活动旨在扎实推进“心服务、馨关怀、新体验”服务季活动,切实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会议覆盖全院21个科室,参与人员包括客服中心、护理骨干、护士长等共计50余人。 会议由护理部总护士长何冰娟主持。 汇报分为两部分: 标准化护理服务流程构建:突出四个特点 1. 从试点到全院,重塑服务模式   以创伤骨科、内三科为试点,逐步推广至全院21个临床科室,统一护理服务基准,同时鼓励各科室结合实际开展个性化创新,实现“标准之下,百花齐放”。 2. 从通用到专科,打造特色路径 各科室在标准基础上做了有针对性的“再创造”:   骨科:将“入院-住院-出院-回访”理念细化,贯穿患者全周期,实现疼痛管理可视化、康复指导个性化。 内三科:优化沟通方式与服务礼仪,让宣教更有温度。   门诊:主动走出导诊台,做到“以标塑性、以心服务”。   急诊:明确各环节责任与标准,保障抢救高效有序。   神经内科:将安全目标融入日常照护细节。   综合外科:利用图文、视频等形式,提升健康宣教效果。 3. 从线下到线上,构建服务闭环   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通“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实现标准化随访、线上复诊及健康知识精准推送,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闭环。 4. 从管理到赋能,激发团队活力 通过“培训—执行—督导—反馈”闭环机制,提升护士服务与业务能力,促进年轻护士成长,激活整个护理团队。 典型案例分享:突出三个亮点 1. 标准变标杆,案例成为“活教材” 各科室用真实故事还原标准流程如何解决患者难题、传递护理温度,让标准不再停留在纸面。 2. 细节见真章,小改进推动大满意 骨科护理高位截瘫患者,家属表示:“你们的每一次护理都让我们安心。”   急诊科的“沟通的重要性”:护士通过趣味的解释和沟通检查的必要性,25分钟完成检查并入住病房,为快速手术赢得了时间,最终赢得了患者赞誉。 综合外科因流程清晰、护理细致,收获患者感谢信,缓解家属焦虑。 3. 从独奏到合唱,全院共创优质服务 从内科到外科,各科室在统一框架下开展特色实践:   内科有效化解矛盾,实现“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门诊的“以心暖心,以专业守护”案例,展现了对门诊患者的标准化护理的暖心实践。肿瘤内科的“一例化疗患者的内心独白”案例,则深刻诠释了医学的人文边界。 这些案例共同证明,标准化非但没有束缚手脚,反而为各科室开展有特色、有深度、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创新的舞台。 护理部宋双凤主任总结指出,标准化服务流程体系已初见成效,下一步关键在深化落实,让“每次护理成为患者信赖的起点,每个细节传递专业温情”,真正使标准成为习惯,让关怀融入日常。 此次汇报是我院优质护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标准化服务从“有”到“优”再到“精”,为患者带来更可靠、更温暖的就医体验。
2025.1022
为提升脑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推动专科护理高质量发展,近日,由集团护理管理部与集团脑病护理学术组联合主办、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承办的“2025年脑病学术组危重症疑难护理病例讨论交流分享会”顺利举行。集团各院区脑病相关护理骨干30余人参会。 会议由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张伯娜主持。 集团脑病学术组组长、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脑病医学部总护士长李静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学术交流是提升护理质量和强化临床思维的重要途径,期待大家积极参与,共同进步。 案例分析 会上,各院区护理人员分享了多个典型危重症病例: 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朱宇探讨了自身免疫性脑炎病例,强调早期识别与免疫治疗的重要性。 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闫慧分享脑干出血患者呼吸机撤离实践,展现重症护理的系统性与个体化策略。 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李娟汇报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全程护理,突出急性期与康复期的关键环节。 北京京信医院王凯讲解脑积水伴颅内感染的复杂治疗与护理要点。 北京优联医院逯晓珊强调脑梗死合并多系统疾病患者的全程化护理。 北京京诚博爱医院宁洋洋分析脑积水患者护理难点与对策。 参会人员围绕案例展开热烈讨论,交流护理经验与解决方案。李静总护士长在总结中表示,此次分享会有效促进了各院区之间的经验互通与专业共进。未来,脑病护理团队将继续以患者安全为中心,依托循证实践,持续提升专科护理水平。
2025.1016
2025年9月28日,由护理管理学术组主办、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承办的“疑难病例讨论”活动在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顺利举行。活动以“引领、规范、提升”为主题,围绕一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并发脓毒性休克”的复杂病例展开深入研讨,为集团各院区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 我院护理部刘晓总护士长代表管理学术组致开幕辞。她指出,本次活动旨在推动护理标准化建设,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提升临床应对能力,强化多学科协作,切实保障患者安全。 在病例汇报环节,我院重症医学科李愿护士长分享了该例患者的曲折救治历程,系统介绍了护理团队在脓毒性休克管理、VSD引流、CRRT治疗、出血与血栓防控、谵妄及营养支持等方面的精细化措施,展现了护理团队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 胸外二区何丽护士长作《主动脉夹层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并发脓毒性休克的早期预警》专题分享。她强调应关注组织灌注不足的早期表现,如皮肤花斑、尿量变化等,并结合动态监测实现干预关口前移,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多学科讨论环节气氛热烈,各院区护理专家、骨干围绕感染控制、肺部康复、容量管理、血栓预防、营养与心理支持等议题展开交流,形成多项实用共识,充分体现集体智慧。 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护理部王会接主任作总结发言,高度评价本次活动的前瞻性与示范性,并强调应持续推进疑难病例讨论常态化,将共识转化为临床指引,推动护理工作迈向同质化、标准化与人性化发展。 本次讨论会不仅是救治经验的复盘,更是护理专业内涵的深化,为集团护理团队在疑难重症护理领域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5.1010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