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健康教育
健康科普
疾病专题
老年友善
出院后的科学护理是烧伤与创面修复效果的关键保障。针对我科出院患者随访群中及电话随访中高频咨询的问题,我们从复查管理、伤口异常处理、疤痕护理三大核心维度,为大家提供专业、可操作的康复指导,助力居家护理顺利恢复。 复查管理:把握节奏,筑牢恢复“防线”     复查是需要医生动态评估您创面愈合的情况、及时调整方案的重要环节,绝非“可选项”,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复查时间:常规情况下,术后1周需进行首次复查,此后根据创面愈合阶段调整间隔,浅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可每2-4周复查1次;深度烧伤或行植皮手术的患者,需遵医嘱缩短复查间隔(通常1-2周1次),直至创面完全愈合、疤痕进入稳定期。 2.知晓复查必要性:部分患者认为“伤口看着愈合了就不用复查”,实则不然。复查时医生会通过专业检查判断创面是否存在潜在感染、上皮组织生长是否正常,同时评估疤痕增生风险,提前干预可有效降低疤痕加重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3.掌握提前复查指征: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联系我科室就医复查:创面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渗出;伤口周围皮肤温度明显升高;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5℃)等全身症状。 伤口异常处理:科学应对,避免二次损伤     出院后伤口出现水疱、破溃是患者及家属最焦虑的问题之一,需先判断“正常与否”,再针对性处理: 1.水疱的异常判断 正常情况:创面愈合早期(术后1-2周内),新生上皮组织较脆弱,若局部轻微摩擦或压力刺激,可能出现直径<1cm的小水疱,疱液清澈、无疼痛或瘙痒加剧,这是皮肤修复过程中的阶段性反应。 异常情况:水疱直径>1cm、泡液浑浊或呈淡黄色/血性;伴随创面红肿、疼痛、渗液;水疱反复出现且逐渐增多,多提示局部感染或愈合不良。 2.水泡的正确处理方法 小水疱(直径<1cm):无需挑破,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保护,避免摩擦破损;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棉柔湿巾清洁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即可,通常3~5天可自行吸收。 大水疱(直径≥1cm):切勿自行用剪刀、针头挑破,需联系科室医院处理。医生会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泡液,保留疱皮(起到保护创面作用),随后涂抹抗菌药膏并包扎,降低感染风险,切记禁止自行处理。 3.绝对禁止的行为:不要用手挤压水疱、撕去疱皮;避免在伤口处涂抹牙膏、酱油等偏方;不要自行使用非医嘱药膏,以免刺激创面或掩盖病情。 疤痕护理:规范用药,降低增生风险     疤痕管理是烧伤与创面修复后的长期任务,疤痕药的正确使用直接影响最终效果 1.用药时机:创面完全闭合、上皮组织覆盖完整(即伤口无渗液、无破损)后即可开始使用,通常在术后2-3周左右,过早使用可能刺激未愈合创面。 2.正确使用方法:取适量疤痕药(通常为薄薄一层,能覆盖疤痕区域即可),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3~5分钟,促进药物吸收;每日使用2~3次,用药前需用温水清洁疤痕区域,擦干后再涂抹。 3.用药注意事项:首次使用前,先在耳后或手臂内侧小范围涂抹,观察2~4小时无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后再用于疤痕处;若用药期间出现皮肤干燥、轻微瘙痒,属正常现象,可适当减少按摩力度,若瘙痒剧烈或出现皮疹,需立即停药并联系医生。 4.停药时间:疤痕药需持续使用至疤痕进入稳定期,通常为创面愈合后6-12个月。增生性疤痕患者可能需延长用药时间(遵医嘱),切勿自行提前停药,以免影响抑制疤痕增生的效果。 5.联合护理建议:用药期间可配合疤痕贴使用(每日佩戴8~12小时),增强加压抑制疤痕增生的效果;同时避免疤痕区域长时间暴晒,减少色素沉着风险。     术后恢复是“医患协同”的过程,科学护理、及时沟通是关键。若您在恢复过程中遇到上述未提及的问题,欢迎随时通过随访群、科室咨询电话或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我们将全力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室咨询电话:科室咨询电话:(010)5963 2218/ 1800138****  
2025.0917
2025年8月25日是全国第九个“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 伤害致残的防控 从消除安全隐患、排除安全疏漏做起!           01 工作场所常见的致残风险有哪些?         02   如何有效预防 工作场所存在的致残风险?         03   生活环境中 如何做好伤害致残的预防?            
2025.0826
盛夏已至,气温骤升,这让我们常把“热死了”挂在嘴边,但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人真的会被热死!持续的高温天气,常会导致有人因为热射病死亡。研究表明 1990-2019 的 30 年间,全球因热浪死亡人数超 15.3 万,其中半数发生在亚洲地区,几乎每一千万人中就有 236 人死于热浪[1],且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在未来,这一数字将越来越大……    此外,热射病可不仅是被酷烈的阳光晒的,长时间在厨房炒菜也可能得热射病,在室内工作也可能得热射病,甚至,过度锻炼也可能得热射病!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热射病的威胁就在我们身边潜伏。学会识别和应对热射病,能帮助我们和亲友安然度过炎炎夏日,只要记住 12 个字就行,下面咱们就详细说说。 热射病的发生 热射病(heatstroke,HS),是重症中暑中的一种,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热射病这个"高温杀手",究竟是怎样夺走人生命的呢?医学界公认的"双通道攻击"理论给出了科学解释。先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又智能的机器,各种生理生化活动,在我们的各个组织、器官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维持着我们的生命,而这需要维持合适的温度范围。如果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我们的身体还能自动进行调节,通过产热或散热,维持核心温度在正常范围内,这样即使体表温度有变化,重要器官仍能正常工作。 但有时,由于种种因素,人的调节能力会到达极限,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拿热射病来说,当人体核心温度突破 40℃ 警戒线时,第一重打击就开始了:高温将直接灼伤大脑、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与此同时,第二重打击接踵而至:高温应激会引发“炎症风暴”,体内毒素突破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导致全身器官连环受损。最可怕的是,从轻微中暑发展到致命性热射病,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小时!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无汗高热等症状,不及时救治将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那么,什么样的人更需要担心热射病呢?     警惕热射病,这些情况要注意     发生热射病的根本原因是产热与散热的失衡,那么对于体温调节能力欠佳的高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既往体弱者更容易患病。    但是经常做运动、在户外工作或者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比如运动员、建筑工人、军人,他们运动的时候身体会产大量的热,如果不能及时散热,也很容易得热射病[2]。因此,热射病并非"夏日限定杀手"[3],当运动产热>散热时,就有发生热射病的风险。大多数热射病患者一开始会出现意识不清和高烧,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中国热射病的诊断标准不再把核心体温>40℃ 作为诊断必须条件,而是在强调监测核心体温对于判断病情以及指导治疗的同时,明确核心体温<40℃ 不能除外热射病,其目的是避免过度强调体温必须>40℃ 而延误治疗[4]。 应对热射病,记住六个字! 如果遇到热射病患者,我们要做到“降温第一”,应第一时间将患者移动到凉快的地方,并采取措施降温。需要做的事情可以用六字诀助记:“已(移)经(净)将(降)脸(联)喂方(防)”。 移——转移环境:立即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比如大树下、通风的房屋内、有空调的房间内,让中暑者以最快速度脱离热源。 净——脱净衣物:将中暑者衣服、裤子全部脱下,去除一切保温措施。 降——体表降温:用冰袋、冰块、冰冻饮料等物品置于中暑者额头、太阳穴、颈部、腹股沟等处进行血液散热,可用纱布、薄衣物包裹冰袋以免冻伤。 联——联系医疗:救助病患的同时,其他人可就近向医疗机构和卫勤人员求助,寻求后续治疗。 喂——喂食液体: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每小时补充500-1000ml含钠、钾的低温饮品。 防——防止窒息:出现抽搐、恶心、呕吐的现象,要注意采取侧卧姿势,及时帮助清理口腔、鼻腔,防止呕吐物塞住呼吸道引起窒息。 预防热射病,记住六个字 而热射病的预防之道,远比治疗来得简便易行。    六字诀助记:“散步(补)时(适)要(药)观察(查)”。 散——降温散热:可用湿毛巾擦拭手、胳膊和后颈。 补——补水补盐:高温的环境下应该多喝水,提倡大家喝淡盐水。 适——适热训练:进行热习服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先适应热环境下的低强度训练,再适应热环境下的高强度训练。需要强调的是:体能好不等于耐热性好!(注:热习服训练适用于专业人员,普通人尤其是热射病高危人群无需勉强) 药——常备解暑药品:常备有防中暑功效的药品。 观——观察体征:在高温环境中,应当加强自我预警。 查——查指数表:基于温度和湿度查询热指数表,进行判断。     通过科学的预防与应对措施,我们不仅能有效避免中暑与热射病,更能安然享受夏日的阳光。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炎热的夏季里,保持清凉,安全度夏。 参考文献 [1]Zhao Q, Guo Y, Ye T, et al. Global, regional,national burden of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s from 2000 to 2019: a three-stage modelling study[J]. Lancet Planet Health, 2021,5(7):e415-e425. [2]项楚涵, 马骏, 徐凡,等. 热射病的防治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2024,44(06):482-487. [3]张思. 入秋别大意,高温杀手未离场[J]. 医师在线, 2021,11(25):29. [4]宋景春, 宋青, 张伟等.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5,50(04):367-386.
2025.0811
炎炎夏日,很多人都会选择玩水解暑,但是看似清澈透明的水中,实则含有不少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在享受欢乐时光的同时,也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谨防感染。
2025.0801
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 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朝着“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迈进,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全球病毒性肝炎报告》,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在中国,给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一、乙肝病毒感染危害 ★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 ★ 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一般通过母婴传播方式在婴幼儿期感染乙肝病毒后,90%以上的感染者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后进而转变为慢性乙肝患者。 ★ 成年期通过血液或性接触感染乙肝病毒后罹患急性乙肝,经治疗后绝大部分能完全康复。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完全清除乙肝病毒,但经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阻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二、乙肝疫苗 预防乙肝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内产生能中和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保护机体免受病毒伤害。 最早的乙肝疫苗是从慢性乙肝感染者的血浆中分离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制备的,因其来源于人的血浆,故称为血源性乙肝疫苗。 我们目前使用的重组乙肝疫苗是将乙肝表面抗原的基因片段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插入到酵母或仓鼠卵巢细胞(CHO)的基因组中,以这些细胞为载体,生产出乙肝表面抗原,再经纯化、吸附等工序而制成疫苗。   三、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应按免疫程序实施。 1 新生儿  ★ 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并按照免疫程序(0、1、6月龄)完成3剂乙肝疫苗接种,疫苗选择10微克剂量。 ★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妈妈所生的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6小时内,在不同部位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免疫程序完成后续剂次接种。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接种后,可以放心进行母乳喂养。 ★ 对于因为各种原因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疫苗补种,第1剂次与第2剂次间隔≥28天,第2剂次与第3剂次间隔应≥60天。 2 成人  ★ 在接种乙肝疫苗前可不筛查乙肝相关指标,按照 0、1、6 月程序实施接种,疫苗选择20微克剂量。 ★ 一般人群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可不检测乙肝表面抗体。但对高风险人群,应在接种最后1剂后1~2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如乙肝表面抗体低于10 mIU/mL,应再接种3剂20微克乙肝疫苗,或1剂 60微克乙肝疫苗。 ★ 一般成人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无需加强免疫。 ★ 但对于有持续暴露风险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应每年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如乙肝表面抗体降至10 mIU/mL以下,可加强免疫。 四、专家介绍 出诊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13:30-17:00。 目前我院实行以下预约方式,您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北京统一挂号114平台、现场预约等方式挂号预约。                                                    (长按二维码预约挂号) 微信公众号预约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预约  北京114预约平台                           ▶出诊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当日门诊为准。 ▶为减少人员聚集,请务必按照预约的时间段来院。 ▶进入院区请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排队时请保持安全距离,接触公共设施和物品后请及时进行手消毒,勿饮食。 ▶凡发烧来院就诊患者需先到发热门诊进行筛查。 *感谢您对我院相关医疗措施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如您对医疗有任何问题,均可拨打医患办公室电话:010-5963 2272。 门诊电话:010-5963 2129;医院24小时咨询:010-5963 2101。 文章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0730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