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健康教育
健康科普
疾病专题
老年友善
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常见类型。脑卒中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受损,产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的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研究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60岁及以上占50.81%,其中60~69岁患者占28.69%,占比最高。由此可见,中老年朋友们应了解中风知识,尽量避免中风的发生。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可怕、可防、可救的疾病。 可怕的“中风” 脑卒中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 1.发病率高 2019年我国新发脑卒中394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数的30%以上。 2.致残率高 50%~70%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涉及认知、语言、运动、心理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3.死亡率高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的首位原因,2019年脑卒中导致239万余人死亡。 4.复发率高 脑卒中患者还要注意复发的风险,发病1年内,复发率为5.48%。 5.经济负担高 2018年我国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花费超过2400亿。 阅读了以上这些数字,希望您能意识到脑卒中是一种可怕的病。 可防的“中风” 脑卒中虽然常常急性发病,但是其相关不良因素的积累却是非常缓慢的,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这就留给了我们预防“中风”的时间窗。您首先需要了解不良因素,并且下定决心努力控制它们,就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 来自中国人群的荟萃分析综合了既往大量研究结果,汇总了下列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卒中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无论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群,高血压都能够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 2.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是非2型糖尿病人群的2.27倍。 3.中风家族史 对于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来说,既往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房颤或心律不齐、吸烟、饮酒者更易发展为脑卒中。 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能够分别增加中老年人群25.2%及114.5%的脑卒中发生风险。 5.吸烟、饮酒、超重或肥胖 作为多种慢性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同样与脑卒中发病有关。 可救的“中风” ‌发生脑卒中时,每分钟就有190多万个神经细胞死亡。众所周知,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和躯体功能的重建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且很难恢复到原有状态,因此卒中急救必须争分夺秒,尽早识别尤为重要。 “中风120”可以帮助您在家快速识别中风症状: 1看,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 2查,查两只手臂,单侧无力不能抬; “0”听,聆听患者的说话口齿不清不明白。 如果跌倒的同时有以上任何症状突然发生,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及时就诊。 结语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生命的疾病,但同时又是可防可救的,希望读者朋友们对照本文,识别自己现有的危险因素并且努力控制它们,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尽量远离脑卒中;若自己或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幸出现了中风症状,请您尽快采取行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2024.1030
霜降过后天气明显转凉,饮食生冷或穿衣不慎就容易感受寒邪,寒邪伤及脾胃阳气,尤其是原本脾胃弱的人群,容易出现腹泻、腹冷痛、消化不良的症状。中医强调霜降节气的进补要注重调理好脾胃,“冬令进补”时好食材的营养才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脾胃弱或外寒内热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这个季节应当避免吃生冷水果、凉拌菜等。日常烹饪时,可以适当加一些香叶、紫苏、生姜、丁香、肉蔻这类调味品,既去腥增香,又可以帮助改变脾胃虚弱情况,有助运消化、行气消胀的作用。推荐南瓜山药粥,山药能养胃健脾补肾,还能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南瓜甘温耐饥、补中益气。 进食时要注意烹煮熟烂、细嚼慢咽。中医认为,这属于火化和口化,“二化得力,不劳于胃”,也就是说,当烹饪和咀嚼到位时,对脾胃弱的人群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一式,两侧手臂分别上举到位,中间交叉到中脘穴,同时牵拉脾胃经,有促进胃肠蠕动、调理脾胃阳气的作用。还可以搓热手掌按摩中脘穴和关元穴,有健运脾胃、温补元气的效果,腹部搓揉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则有效。
2024.1025
2024年10月13日是第11个“世界血栓日” 旨在提高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认识,通过教育和意识提升,进一步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和危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血栓栓塞,是临床上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杀手,尤其是院内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已构成威胁患者康复的潜在风险。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的发生几乎涉及所有临床科室,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所有诊疗活动中。而静脉血栓又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积极有效的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规范的诊治可以显著降低其病死率。 1821年10月13日,被尊为“世界病理学之父”的德国医学家Rudolf Vircho w,在1856年首次提出了“血栓形成”三大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该理论至今被认可,为纪念他在血栓领域的贡献,同时提升公共对于血栓性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将每年的10月13日定为“世界血栓日”,以号召共同面对血栓形成这一沉默的杀手。 血栓有哪些危害? 血栓是潜伏在生活中的“隐藏杀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血栓性疾病可以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静脉血栓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其中,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是动脉血栓的4倍。 血栓一旦形成,将会减缓或者阻断正常的血流,甚至脱落移行至其他器官,导致严重后果,深静脉血栓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疼痛、溃疡、血栓后遗症;而一旦发生肺栓塞,往往非常凶险。 血栓的症状 静脉血栓发生时往往没有任何征兆。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则提示已经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或者肺栓塞(PE)。疼痛、肢体肿胀红肿、体温升高、不明原因的呼吸急促、胸痛在深呼吸时加重、心率快、轻微意识丧失或晕厥均提示有可能发生了VTE。出现症状应及时就诊。 血栓容易“拴住”哪些人? 1.长时间制动、久坐、久卧不动者; 2.手术或骨折创伤; 3.年龄大于60岁; 4.吸烟人群; 5.有家族血栓病史者; 6.糖尿病患者; 7.肥胖者、代谢综合征者; 8.不健康饮食,长时间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人群; 9.怀孕、分娩、动过手术的人群; 10.恶性肿瘤患者; 11.心脏或者呼吸衰竭人群; 12.肾病综合征人群; 13.静脉曲张人群。 血栓形成了怎么办? 1.第一时间联系医护人员; 2.注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热敷、按摩,保持大便通畅; 3.确诊后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高危因素的人只要条件允许,特别是家族有静脉血栓病史的,都应该主动地去做静脉血栓检查。 小腿做防栓操,特别是长期卧床患者做起来! 1.身体平躺或坐在床上,大腿放松。尽量大角度地勾脚尖,让脚尖朝向自己,确保在最大位置保持10秒; 2.脚尖缓慢下压至最大位置,保持10秒(以上两个动作以小腿有紧绷感为宜); 3.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360度绕环4-5次。如此反复。 踝泵运动的频次:每次5-10分钟,每天6-8次,以患者可耐受为准。 泵运动如何操作? 体位选择 对于术后或者长期卧床者,采取舒适安全的平卧位或者半卧位即可;久坐的上班族或者长途旅行者,坐位也可进行。 具体方法 分为屈伸运动和绕环运动两组动作 第一节    屈伸运动 1.平躺或坐位,下肢伸展,大腿放松; 2.缓缓勾起脚尖; 3.尽力使脚尖脚尖朝向自己; 4.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 1.平躺时,脚尖缓缓下压; 坐位时缓缓踮起脚尖,至最大限度; 2.保持10秒钟,放松。 第二节    绕环运动 1.平躺或坐位,下肢伸展,大腿放松; 2.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360度向外绕环; 3.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 1.也可做向内绕环,脚趾360度向内绕环; 2.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 运动形式 踝泵运动有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两种形式,均包含踝部的跖屈、背伸及绕环动作。下面是视频操作方式: ,时长01:59 运动频率 每日三到四次,每次20~30组,可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调整频次,刚开始练习时用较小的力量,逐渐适应后增加强度,练习中如感觉疼痛明显,可以减少训练时间和次数或先暂停运动。 踝泵运动口诀 踝泵运动做起来 身体放松伸直脚 缓慢绷脚数三秒 脚尖向上直立起 向后勾脚等三秒 向前放松又三秒 来回环绕踝关节 最大幅度要记牢 每天坚持动一动 远离血栓少烦恼 控可治 血栓的防护最重要的还是靠日常的预防,即使是高危人群,如果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很好地预防和控制。 简单小动作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应该这样做 我们每个人是自我做好预防静脉血栓发生与复发的第一责任人,为了防止被“栓”,让我们动起来吧。
2024.1013
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9日,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共同发布了2024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中国主题为“管体重、强骨骼”,并倡议社会各界在疾病日之际共同传播科学管理体重、强健骨骼的理念,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的发生。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表示,骨质疏松症正在严重危害着公众健康,2018年公布的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 6.0%;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32.0%,其中女性为 51.6%,男性为 10.7%。据此估算,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为7000万。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第六医院骨质疏松中心主任章振林指出,体重是影响人体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影响骨骼健康。人们往往注意低体重对骨骼健康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低体重和过度肥胖都会对骨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低体重是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人体体质指数(BMI)如果低于19kg/m2,应积极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加强运动等方式促进体重增加。人体在健康体重或体重适度增加时,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但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时会导致骨转换失衡,使成骨细胞活性减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尤其腹型肥胖人群,腹部脂肪量的增加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与此同时,超重、肥胖人群由于行动灵活性受限,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强健骨骼方面,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梅建议通过合理的营养和增强抗阻、力量锻炼促进骨骼强健。与体重或体质指数相比,肌肉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更强。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对骨骼健康最有益的运动类型是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比如举、推、跑、跳以及“登台阶”等方式,可使骨骼更加强健;营养方面,建议保持均衡膳食,摄入足够的钙、蛋白质、维生素D、维生素K等营养素。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孔灵芝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今年6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希望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通过强化体重管理,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此次两家专业机构建议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设定为“管体重、强骨骼”,是为了积极配合体重管理年活动的实施,将体重管理与相关慢病防控相结合,随后相关专业机构还会推出强骨骼的相关工具,更好地帮助公众保持骨骼健康。 据悉,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患病率高,但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的“一高三低”严峻挑战。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及诊断率分别为7.4%和6.4%;甚至在脆性骨折发生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率也仅为30.0%。同时,我国40-49岁人群低骨量患病率为32.9%,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患病率达到46.4%,是数量庞大的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在世界骨质疏松日之际,实施“管体重、强骨骼”的健康行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也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控具有积极意义。
2024.1009
近期我国的呼吸道多病原监测显示,常见病原体为:流感嗜血杆菌、鼻病毒、肺炎链球菌、普通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腺病毒、A族链球菌、流感病毒等。寒露过后,天气逐渐由凉爽转为寒冷,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  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  (2)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时,应居家休息,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如需就医,需全程戴口罩;如需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也应当佩戴口罩。  (3)免疫力相对较弱人群(如孕妇、低年龄儿童、老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根据疫苗接种的适用条件,应积极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最新疫苗,如流感疫苗、新冠病毒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症状为发热、皮疹、全身疼痛等。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夏秋季高发。我国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情主要发生在南方部分的省份,如广东、云南等省份。 主要预防措施:  (1)防止蚊虫叮咬。到户外活动时,要穿好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室内装防蚊纱窗;睡觉时要挂蚊帐等。   (2)有伊蚊分布地区尤其是正在发生登革热本地传播的地区,应及时清除蚊媒孳生地。对室内外的积水容器要及时清理,3-5天刷洗水缸、换水一次,并翻盆倒罐,清除花盆、废弃罐子内的积水,避免蚊虫孳生。  (3)提高自我就诊意识。14天内有登革热疫情发生地的旅居史者,若出现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居史。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以春夏季高发,部分省份10-11月会出现第二发病高峰;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康复。 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室经常通风,勤洗手。  (2)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暴晒或消毒。  (3)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4)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易引起聚集性疫情,学校、旅行团中常有疫情发生。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则较多有呕吐。  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吃水果要清洗干净,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包装饮用水。  (3)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换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猴痘 猴痘分支Ⅰ型病毒和分支Ⅱ型病毒传播途径都是以直接接触患者的病变分泌物、渗出物为主,常见的直接接触方式包括性行为、家庭内密切接触、医疗护理接触等。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物品也可引发感染,但传播效率较直接接触低。 主要预防措施:  (1)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降低传播风险。  (2)前往猴痘流行地区,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猴痘疫情情况,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当地野生动物接触,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配合做好出入境检疫检测。  (3)如出现发热、皮疹等可疑症状且近期有可疑接触史,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触史。自出现症状起自我健康监测21天,期间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2024.1002
1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