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健康教育
健康科普
疾病专题
老年友善
脂肪肝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这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相关疾病密切相关。然而,很多脂肪肝患者在认识上仍存在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反而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
2025.0202
你的智齿,是不是经常发炎疼痛,脸颊还高高肿起?听说智齿没什么用,是不是可以“一拔了事”呢? 那么,智齿到底要不要拔?看完下文,你的心里就有答案了。 为什么会长出智齿呢? 我们所说的智齿,也就是第三磨牙或俗称“近根牙”,是人类口腔中萌出最晚的一颗牙。 对于古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而言,由于食物坚硬粗糙,需要较大的力量和研磨面积,而第三磨牙(智齿)就行驶了这样的职责,但随着人类食物的精细化,人类颌骨逐渐变小,最后的这一颗磨牙就会因为生长空间的受限引起牙齿拥挤、长倒、长歪,甚至还会挤压旁边的好牙,造成临床上智齿区牙龈肿痛、面部肿胀、张口受限等不适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引起发烧等全身症状。                           通常如遇以下情况,我们会建议及时拔除智齿! 1.若是牙龈反复肿痛,甚至导致面部肿胀、张口受限等,建议消炎后拔除;若是智齿本身位置异常或没有完全萌出或有龋坏,一般也建议拔除。 2.当智齿位置不正导致第二磨牙龋坏或牙齿松动,一般建议先行拔除智齿后酌情治疗第二磨牙。 3.正畸治疗时,为预防前牙拥挤或正畸治疗后复发,需要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酌情拔除智齿。 4.怀疑成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诱因的阻生智齿,应拔除。
2025.0126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2.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是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二是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3.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1.高风险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²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有糖尿病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 2.糖尿病前期人群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 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 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4.如何预防糖尿病? 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5.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1.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2.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 3.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4.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 5.寻求支持 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
2024.1114
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常见类型。脑卒中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受损,产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的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研究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60岁及以上占50.81%,其中60~69岁患者占28.69%,占比最高。由此可见,中老年朋友们应了解中风知识,尽量避免中风的发生。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可怕、可防、可救的疾病。 可怕的“中风” 脑卒中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 1.发病率高 2019年我国新发脑卒中394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数的30%以上。 2.致残率高 50%~70%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涉及认知、语言、运动、心理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3.死亡率高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的首位原因,2019年脑卒中导致239万余人死亡。 4.复发率高 脑卒中患者还要注意复发的风险,发病1年内,复发率为5.48%。 5.经济负担高 2018年我国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花费超过2400亿。 阅读了以上这些数字,希望您能意识到脑卒中是一种可怕的病。 可防的“中风” 脑卒中虽然常常急性发病,但是其相关不良因素的积累却是非常缓慢的,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这就留给了我们预防“中风”的时间窗。您首先需要了解不良因素,并且下定决心努力控制它们,就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 来自中国人群的荟萃分析综合了既往大量研究结果,汇总了下列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卒中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无论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群,高血压都能够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 2.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是非2型糖尿病人群的2.27倍。 3.中风家族史 对于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来说,既往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房颤或心律不齐、吸烟、饮酒者更易发展为脑卒中。 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能够分别增加中老年人群25.2%及114.5%的脑卒中发生风险。 5.吸烟、饮酒、超重或肥胖 作为多种慢性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同样与脑卒中发病有关。 可救的“中风” ‌发生脑卒中时,每分钟就有190多万个神经细胞死亡。众所周知,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和躯体功能的重建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且很难恢复到原有状态,因此卒中急救必须争分夺秒,尽早识别尤为重要。 “中风120”可以帮助您在家快速识别中风症状: 1看,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 2查,查两只手臂,单侧无力不能抬; “0”听,聆听患者的说话口齿不清不明白。 如果跌倒的同时有以上任何症状突然发生,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及时就诊。 结语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生命的疾病,但同时又是可防可救的,希望读者朋友们对照本文,识别自己现有的危险因素并且努力控制它们,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尽量远离脑卒中;若自己或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幸出现了中风症状,请您尽快采取行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2024.1030
霜降过后天气明显转凉,饮食生冷或穿衣不慎就容易感受寒邪,寒邪伤及脾胃阳气,尤其是原本脾胃弱的人群,容易出现腹泻、腹冷痛、消化不良的症状。中医强调霜降节气的进补要注重调理好脾胃,“冬令进补”时好食材的营养才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脾胃弱或外寒内热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这个季节应当避免吃生冷水果、凉拌菜等。日常烹饪时,可以适当加一些香叶、紫苏、生姜、丁香、肉蔻这类调味品,既去腥增香,又可以帮助改变脾胃虚弱情况,有助运消化、行气消胀的作用。推荐南瓜山药粥,山药能养胃健脾补肾,还能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南瓜甘温耐饥、补中益气。 进食时要注意烹煮熟烂、细嚼慢咽。中医认为,这属于火化和口化,“二化得力,不劳于胃”,也就是说,当烹饪和咀嚼到位时,对脾胃弱的人群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一式,两侧手臂分别上举到位,中间交叉到中脘穴,同时牵拉脾胃经,有促进胃肠蠕动、调理脾胃阳气的作用。还可以搓热手掌按摩中脘穴和关元穴,有健运脾胃、温补元气的效果,腹部搓揉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则有效。
2024.1025
1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