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医院公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区委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党建工作的有关要求,7月4日上午,朝阳区卫健工委召开区卫生医疗机构党建工作联盟成立大会暨卫健系统“七一”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50名优秀共产党员、2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1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其中,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党总支部被评为朝阳区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老年医学科主任吴涛荣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医院党总支部事迹 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党总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强大动能,铸就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   医院党总支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注重将理论学习与急诊抢救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员工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内涵,确保医院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在国家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考验面前,党总支带头组建党员先锋队,勇挑重担、靠前指挥,奋战突发“最前沿”,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总支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在打造“急诊创伤重症”专科、推动党建业务融合中冲锋在前,建立接诉即办闭环响应机制,大力优化急诊急救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等,保障医院工作顺畅有序。 多年来,我院党总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组织无偿献血活动,积极开展义诊,与周边省市区深度开展医疗协作、对口帮扶与人才培养,为交通事故伤者无偿申请救助基金突破亿元,传递爱心与温暖。同时,医院高度重视员工关怀,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健康讲座、文体活动工关爱行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提升团队凝聚力,营造暖心“家”文化。 党总支以多学科协同发展为依托,培育“朝抢精神”,服务朝阳卫生健康事业,展现了新时代医疗战线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获此殊荣,是鞭策更是责任与动力,未来党总支部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紧跟党旗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奋进新征程,为护佑首都人民生命健康、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续写崭新辉煌。       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共产党员吴涛,201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我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自入党以来,吴涛主任始终牢记党员身份,以高标准严要求投身医疗事业。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自觉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展。医院组建老年医学科初期,吴涛主任积极参与筹建工作。担任科主任后,他致力于科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完善制度、优化流程,筑牢质量安全防线,保障患者安全。他带头践行“以老年患者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关注患者的功能维护与生活质量提升,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人文关怀,努力改善就医体验。   疫情期间,他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核酸采集与疫苗接种任务,统筹科室资源确保医疗与抗疫两不误,在自身感染新冠的情况下,仍主动请缨,参与医院红区筹建并进驻,承担新冠患者收治重任。   吴涛主任始终以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引领,推动科室发展,守护老年患者健康,努力践行医者初心与党员承诺。    
2025.0707
2025年6月27日下午,由北京市临床营养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办、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承办的“推进临床营养诊疗规范化建设,促进临床营养治疗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召开。来自北京市各质控单位的临床营养专家及行业骨干齐聚一堂,围绕临床营养诊疗规范与质量提升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会议由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副院长杨莉致开幕词。杨院长强调了临床营养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并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会议议程紧凑而充实,涵盖多个核心营养议题。北京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发表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临床营养治疗是整体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规范化建设是保障患者利益和推动临床营养治疗质量发展的关键。 随后,来自北京各监管部门的专家们分享了各自的见解与经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处的宋子玉干部就《国家特医食品最新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进行了详细汇报,强调营养从业人员在特医食品源头监督中的重要责任。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特化科科长张曦则对《医疗机构特医食品备案流程》进行了规范化指导,为各医院营养科的特医食品经营使用提供了宝贵建议。北京市航天中心医院营养科的许美艳副主任也分享了临床营养治疗质控工作的政策和标准,进一步丰富了与会者的专业知识。 同时,来自北京华信医院和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的营养科主任崔慎梅和赵霞分别分享了他们在特医食品经营与使用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北京市各医院营养科的相关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最后,在各位专家及与会营养同行们的热烈讨论下,会议圆满落幕。这次研讨会为北京市临床营养诊疗的规范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具有推动临床营养治疗质量持续提升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展望未来,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营养科将在北京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的指导下,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规范、更优质的营养诊疗服务,积极为临床营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025.0630
为贯彻落实集团护理管理部护理工作推进“集团化、同质化” 的要求,根据集团急危重症护理学术组年度工作计划,6月24日,在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举办“高流量吸氧技术操作”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承办。 高流量吸氧技术作为近年来呼吸支持领域的重要进展,在新冠肺炎、ARDS、慢阻肺急性加重等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本次工作坊旨在推进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进展,促进临床护理技术进步。“工作坊”通过操作流程+评分标准解读与实操演示相结合的形式,吸引了集团各院区70名护理骨干参与,为进一步规范高流量氧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提升急慢性呼吸衰竭救治能力提供了专业支持。 集团急危重症护理学术组组长、我院护理部高立红副主任主持会议 我院内一科李丹护士长解读操作流程、评分标准 实操演练:分组进行设备连接、流量调节、湿化温度控制等操作训练。 参训人员表示:“通过手把手教学,解决了日常操作中的困惑,对高流量吸氧有了感性认识与更深理解。” 此次工作坊体现了我院在呼吸支持技术规范化培训中的积极探索。未来,我院将继续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为急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2025.0625
生死竞速,开辟复杂纵隔感染治疗新思路 ---北京安贞医院与我院多学科协作联合救治一名复杂纵膈感染患者 生死竞速 急诊抢救争分夺秒   2025年1月16日凌晨三点,一辆120救护车紧急抵达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救护车门打开时,腥臭味扑面而来。担架上的患者面色青紫,胸前的脓血浸透了纱布,生命体征监测仪发出警报。 这名患者今年45岁,四个月前,因主动脉夹层A型在外院接受了急诊手术和主动脉人工血管植入术。然而,术后他不幸并发严重的胸骨感染,尽管经过多方努力,效果仍不理想。 为了挽救生命,原救治医院紧急联系了我院王文璋教授团队,该团队在复杂胸骨深度感染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经过转运,患者抵达我院时,胸骨裂口深可见骨,心脏的搏动在裸露的创口中触目惊心。 我院接到求救信号后,迅速启动了“生命救援绿色通道”。院领导及时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迅速组建了由胸科中心、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呼吸内科、心内科、医学影像科等多个科室专家组成的抢救小组。 命悬一线 致命的术后感染 CT影像显示,患者胸骨正中切口完全裂开长达25厘米,深处的胸骨断端与腐肉交织。更为严重的是,人造血管被脓苔和细菌生物膜覆盖,抗生素难以渗透,随时可能出现大出血或器官衰竭。感染已蔓延全身,患者面临深度昏迷,呼吸衰竭使血氧降至60%,肾功能指标飙升,血液中检出多重耐药菌。 纵隔是胸腔的核心区域,深部感染容易扩散引发脓毒血症和休克,死亡率高。面对如此险境,王文璋教授团队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制定了控制感染、重建屏障和修复功能的“三步走”战略。 向死而生 重塑胸骨“生物铠甲” 1月23日,手术如期进行。团队精准分离病灶,清除深部感染和坏死组织。胸壁重建面临挑战,患者身体虚弱,传统钢丝固定排异风险高。王文璋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自体胸大肌肌瓣移植技术,剥离患者自身的胸大肌,塑形为适合胸廓的“生物铠甲”。这种方法不仅填补了缺损,还利用肌肉的血供优势促进再生,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王文璋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 重症ICU 立体护航生命 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仍未脱险。ICU团队24小时严密监护,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面对多重耐药菌,团队应用“抗生素鸡尾酒疗法”,成功控制了细菌的浓度。同时,患者的低蛋白和贫血问题也得到了重视,医护团队设计了“序贯营养方案”,通过联合肠内和静脉营养支持,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 【宁波教授(前排)带领团队查看患者病情】 两院协作,强强联手 悬崖边抢夺生机 3月23日,患者的纵隔引流管突然涌出大量鲜血,血压骤降。ICU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补液、紧急输血、药物升压、压迫止血,多线并进稳住了患者的生命体征。在这个紧急时刻,医院向北京安贞医院的心脏大血管专家朱俊明教授团队求援,朱教授团队迅速到达。在持续出血的情况下,团队决定启用体外循环,在无血流状态下精准缝合血管裂口。经过5小时的努力,成功止血。 【北京安贞医院朱俊明教授(左)与王文璋教授(右)完成手术后合影】 大网膜移植 开创感染救治新思路 然而在术后的一次换药中,患者再次面临危机:胸大肌肌瓣被细菌侵蚀,纵隔大血管重新裸露。此时,王文璋教授面临选择:人工材料可能导致排异与感染,而保守治疗则意味着放弃。最终,手术团队决定借鉴腹腔外科技术,采用大网膜移植修复纵膈胸骨缺损。 4月15日,手术顺利进行,经过精心折叠的大网膜被移植至纵膈,填充了空腔。术后第7天,移植的大网膜开始生长出新生血管,肉芽组织逐渐覆盖了缺损区域。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的体温和血象指标也有所好转。这一技术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为复杂纵隔感染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 【患者康复后与医院救治团队合影】 医患情深 协作创造奇迹 5月29日,经过127天的努力,患者终于转危为安。从卧床状态到重新独立行走,这一过程凝聚了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的智慧与努力。在此期间,医院联合北京安贞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多次会诊,累计进行15次MDT会诊,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最终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保障。这场生命保卫战的背后,是现代医学团队协作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25.0624
  我院赵海磊副主任医师受邀参加第二十届全国烧伤与创面修复大会、2025年中国医促会烧伤医学年会暨第十三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会全委会 盛夏六月,万物竞秀,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里,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副主任医师赵海磊,于2025年6月12日至14日受邀参加第二十届全国烧伤与创面修复学术会议。 在会议上,他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联合骨搬运序贯治疗小腿广泛软组织损伤伴胫骨大段缺损的临床效果》为题进行了专题发言,充分展示了我院在这一领域的卓越技术实力和前沿学术成果,也为推动烧伤与创面修复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作为我院重点科室,赵海磊副主任医师长期深耕临床一线,在复杂创面修复与肢体功能重建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汇报的临床案例,聚焦小腿广泛软组织损伤伴胫骨大段缺损这一临床难题。这类患者往往因创伤严重、治疗周期长,面临肢体功能丧失甚至截肢风险。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联合骨搬运序贯治疗,恰似为这类患者量身定制的“破局之策”。 该技术融合了显微外科与骨再生技术的双重优势。其中,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技术依托科室成熟的显微外科平台,通过精准切取皮瓣、超显微血管吻合,为创面提供血运良好的软组织覆盖;骨搬运技术则利用牵张成骨原理,促进胫骨缺损部位的骨组织再生。二者序贯实施,既保障了软组织修复的时效性,又实现了骨结构重建的完整性,在临床实践中,赵医生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特征优化治疗方案。 例如:在血管吻合环节,凭借扎实的显微操作功底,保障皮瓣成活率;在骨搬运阶段,通过动态监测骨痂生长情况,实时调整牵引参数,有效缩短骨愈合周期。多年来,团队运用该技术已成功救治数十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0%以上,相关成果已发表核心期刊。 此次全国学术会议上,该发言凭借详实的临床数据、创新的技术思路,以及多例典型病例的全程展示,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与认可。现场多位国内知名专家高度评价,该技术体现了烧伤与创面修复领域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更体现了在供瓣区修复策略,运用髂腹股沟皮瓣移植、阔筋膜张肌肌皮瓣接力覆盖供区上的技术经验,并对受、供区提供多种血管吻合方式,为复杂创伤救治提供了可借鉴的临床路径。 未来,我院将继续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深化显微外科、骨再生医学、再生医疗技术等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同时加强与国内顶尖团队学术交流。正如会议中所倡导的“重视创面愈合,以慢创体系建设助力健康中国”,我们将以更精湛的技术、更温暖的服务,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治愈希望,为烧伤与创面修复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5.0623
1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