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竞速,开辟复杂纵隔感染治疗新思路
---北京安贞医院与我院多学科协作联合救治一名复杂纵膈感染患者
生死竞速 急诊抢救争分夺秒
2025年1月16日凌晨三点,一辆120救护车紧急抵达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救护车门打开时,腥臭味扑面而来。担架上的患者面色青紫,胸前的脓血浸透了纱布,生命体征监测仪发出警报。
这名患者今年45岁,四个月前,因主动脉夹层A型在外院接受了急诊手术和主动脉人工血管植入术。然而,术后他不幸并发严重的胸骨感染,尽管经过多方努力,效果仍不理想。
为了挽救生命,原救治医院紧急联系了我院王文璋教授团队,该团队在复杂胸骨深度感染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经过转运,患者抵达我院时,胸骨裂口深可见骨,心脏的搏动在裸露的创口中触目惊心。
我院接到求救信号后,迅速启动了“生命救援绿色通道”。院领导及时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迅速组建了由胸科中心、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呼吸内科、心内科、医学影像科等多个科室专家组成的抢救小组。
命悬一线 致命的术后感染
CT影像显示,患者胸骨正中切口完全裂开长达25厘米,深处的胸骨断端与腐肉交织。更为严重的是,人造血管被脓苔和细菌生物膜覆盖,抗生素难以渗透,随时可能出现大出血或器官衰竭。感染已蔓延全身,患者面临深度昏迷,呼吸衰竭使血氧降至60%,肾功能指标飙升,血液中检出多重耐药菌。
纵隔是胸腔的核心区域,深部感染容易扩散引发脓毒血症和休克,死亡率高。面对如此险境,王文璋教授团队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制定了控制感染、重建屏障和修复功能的“三步走”战略。
向死而生 重塑胸骨“生物铠甲”
1月23日,手术如期进行。团队精准分离病灶,清除深部感染和坏死组织。胸壁重建面临挑战,患者身体虚弱,传统钢丝固定排异风险高。王文璋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自体胸大肌肌瓣移植技术,剥离患者自身的胸大肌,塑形为适合胸廓的“生物铠甲”。这种方法不仅填补了缺损,还利用肌肉的血供优势促进再生,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王文璋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
重症ICU 立体护航生命
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仍未脱险。ICU团队24小时严密监护,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面对多重耐药菌,团队应用“抗生素鸡尾酒疗法”,成功控制了细菌的浓度。同时,患者的低蛋白和贫血问题也得到了重视,医护团队设计了“序贯营养方案”,通过联合肠内和静脉营养支持,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
【宁波教授(前排)带领团队查看患者病情】
两院协作,强强联手 悬崖边抢夺生机
3月23日,患者的纵隔引流管突然涌出大量鲜血,血压骤降。ICU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补液、紧急输血、药物升压、压迫止血,多线并进稳住了患者的生命体征。在这个紧急时刻,医院向北京安贞医院的心脏大血管专家朱俊明教授团队求援,朱教授团队迅速到达。在持续出血的情况下,团队决定启用体外循环,在无血流状态下精准缝合血管裂口。经过5小时的努力,成功止血。
【北京安贞医院朱俊明教授(左)与王文璋教授(右)完成手术后合影】
大网膜移植 开创感染救治新思路
然而在术后的一次换药中,患者再次面临危机:胸大肌肌瓣被细菌侵蚀,纵隔大血管重新裸露。此时,王文璋教授面临选择:人工材料可能导致排异与感染,而保守治疗则意味着放弃。最终,手术团队决定借鉴腹腔外科技术,采用大网膜移植修复纵膈胸骨缺损。
4月15日,手术顺利进行,经过精心折叠的大网膜被移植至纵膈,填充了空腔。术后第7天,移植的大网膜开始生长出新生血管,肉芽组织逐渐覆盖了缺损区域。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的体温和血象指标也有所好转。这一技术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为复杂纵隔感染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
【患者康复后与医院救治团队合影】
医患情深 协作创造奇迹
5月29日,经过127天的努力,患者终于转危为安。从卧床状态到重新独立行走,这一过程凝聚了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的智慧与努力。在此期间,医院联合北京安贞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多次会诊,累计进行15次MDT会诊,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最终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保障。这场生命保卫战的背后,是现代医学团队协作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