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医院公告
食管支架:从置入到取出 食管支架置入术广泛应用于食管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疾病的姑息治疗,同时也适用于某些良性狭窄的短期处理。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将长度为60至120厘米、直径为1.6至2.0厘米的金属支架压缩至约0.5厘米的置入器内,释放后支架能够自动膨胀,恢复原有直径,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通道。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取出支架是必要的,主要原因包括: 1.支架断裂、移位或发生感染,严重者支架压迫气管或主动脉引发呼吸道症状或血管并发症。 2.患者持续难以忍受的胸痛或异物感,药物无法缓解,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继续留置。 3.心理排斥明显,影响生活质量者。 4.良性病变已手术或扩张治愈,支架的使命完成了,支撑食管腔不再需要了。 5.恶性肿瘤经治疗后肿瘤缩小或消退,患者有取出支架的愿望。 6.患者进入临终阶段,为减轻痛苦、简化护理,可酌情提前取出。 成功案例:食管支架的精准取出 我院消化内镜室取出食管支架一例:患者为61岁男性,因食管癌引发的进食困难而在外院接受支架置入治疗。在经过3个月的放疗和化疗后,患者的肿瘤基本消退。住院期间,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患者与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9月30日,在麻醉科范磊鑫医生的支持下,由李兰顺主任医师、王龙副主任医师及护理团队共同为患者实施了内镜下食管支架取出术。 术中检查发现,距门齿23厘米处有金属支架,其上口和下口部分嵌入黏膜中,内有大量食糜和黏液。经过多次调整内镜角度,最终成功用异物钳夹住支架的口环线延长部分,经过牵拉和退镜,顺利取出了长达10厘米的金属网状支架。此次成功取出支架,进一步证明了我院消化内镜室在微创治疗技术上的不断提升。 为什么支架取出术难度大? 支架取出术属于四级手术,技术难度较高。主要挑战在于: 1.支架弹开状态:置入后支架直径增大,支撑食管腔,取出时直接通过食管的第一狭窄部位较难。 2.裸支架嵌入:裸支架的金属丝可能嵌入黏膜甚至达肌层,给取出操作带来极大困难。 3.并发症风险:取出过程中易引发黏膜撕裂、出血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在遇到取出困难或强大阻力时,医生需果断停止操作,避免对患者造成进一步伤害。 提高成功率的术前评估及应对方法 在实施支架取出术前,科学的术前评估至关重要。医生通常会通过胃镜、消化道造影或CT检查,综合评估支架的状态、组织增生、黏膜覆盖程度以及支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解剖关系。对于嵌顿严重或取出困难的情况,可选择外科开胸或胸腔镜手术,确保安全。 临床资料表明,在支架嵌顿或组织增生导致取出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支架内支架法:将一个略大或等径的支架套入原支架内,两端各超出1~2cm,留置4周左右,使增生组织受压坏死、回缩,取出支架时阻力与创伤减小,可避免大出血或穿孔风险。 2.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氩离子凝固(APC)切割法:切割后再用圈套器或异物钳取出支架。 3.外套管取出法:将胃镜与外套管同时插入,使用异物钳缓慢、稳定地牵拉支架,或将支架翻转牵拉入外套管内与胃镜一同取出。 上述治疗方法均有成功的案例,为今后同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引领技术,护航健康 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是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挑战高难度病例和引入创新技术,我院消化内镜室的医护团队正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优质的服务提高医疗水平,帮助更多患者解决消化道疾病困扰。 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微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结合临床经验,探索更安全、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守护患者的消化道健康,为患者的生命质量保驾护航! 消化内镜室简介 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消化内镜室是集消化内镜检查、内镜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科室设备齐全,拥有世界上精密光学的奥林巴斯内窥镜290型号电子胃镜及电子肠镜,内镜下高频电刀、氩离子凝固器、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碳13呼气试验)、麻醉机等。 专家简介 李兰顺 医学硕士  主任医师  教授 原大型三级公立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从事消化系统疾病诊治40余年,尤其擅长消化系统内镜与气管镜诊治工作。擅长技术:消化系统疾病的内科治疗,内镜下取除消化道各种异物、治疗消化道大出血、切除消化道息肉与平滑肌瘤、消化道良性狭窄扩张术、消化道恶性狭窄梗阻支架置入治疗、消化道粘膜切除术( EMR )治疗癌前病变、消化道粘膜下剥离切除术( ESD )治疗早期癌、支气管镜下取除呼吸道异物、治疗呼吸道出血、治疗化脓性肺炎、支架置入治疗呼吸道恶性狭窄等技术。在职期间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5项,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王龙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4年,拥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如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胃食管反流病、胰腺炎的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熟练掌握运用现代先进医疗技术治疗胃肠疾病,如胃肠镜诊断、胃肠镜下息肉切除、胃空肠营养管放置、EMR、ESD、食管支架置入等操作。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全天(8:00-11:30,13:30-17:00) 出诊地点: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北区 诊疗范围 无痛、普通胃肠镜检查;消化道出血镜下止血;内镜下异物取出术;胃肠镜早癌筛查检查胃、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狭窄食管扩张术;内镜下支架置入术;经内镜空肠管置入术 。 并陆续开展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胶囊内镜等。科室拥有三甲医院专家检查治疗,技术娴熟,精益求精。通过这些先进的设备、专业的团队和优质的服务消化内镜室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 科室咨询电话:010-59632164
2025.1028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发全院职工的爱国热情与使命担当,10月23日,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组织职工代表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 秋日的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庄严肃穆。医院参观队伍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展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民族危亡 救亡图存”“中流砥柱 抗战灯塔”“共同纪念 守护和平”等展区,1525张历史照片与3237件珍贵文物串联起恢宏的抗战史诗,生动再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历程,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 参观过程中,同志们神情专注,不时驻足凝视,仔细聆听讲解。大家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活动尾声,党员前辈、院长邹卫军同志为下半年过政治生日的党员赠送了印有个人照片与名字的政治生日礼物,为此次红色教育之旅画上圆满句号。这份特殊礼物,既是对过往的铭记,更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精神,以更坚定的政治信念接续奋斗。 此次参观学习,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洗礼。作为医疗战线的工作者,肩负着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更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将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家纷纷表示,将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日常诊疗工作,以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投入急诊抢救一线,用医者仁心为生命保驾护航,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2025.1028
10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成功召开。北京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会长、朝阳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育荣、朝阳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荣英、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常务副院长邱广伟等领导出席大会,并与全区153余名护理代表共同见证专委会启航。 大会由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护理总监毕越英主持。 张育荣常务副会长致辞,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强调专委会要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护理服务专业化发展。 朝阳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王荣英副会长兼秘书长庄严宣读《关于同意成立护理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标志着专委会的成立获得正式批准。 原朝阳区医管中心张彩云老师介绍筹备工作,宣读《北京市朝阳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首届护理专业委员会选举办法(草案)》及首届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 吴艳静同志主持现场选举投票工作,全体代表以严谨态度审议并表决通过了选举办法,整个流程公开、规范。 王荣英副会长兼秘书长郑重宣布选举结果,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宋双凤主任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随后,与会领导为新当选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及委员颁发了证书。 新当选的主任委员、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宋双凤同志作就职发言。 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邱广伟常务副院长代表医疗机构领导讲话。他在讲话中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提出了殷切期望,勉励专委会开拓进取,切实提升区域非公护理服务水平,为“健康朝阳”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成立仪式在全体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朝阳区非公医疗护理工作进入了组织化、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2025.1028
近日,《河北日报》等媒体对“中志联卫健工委联合开展基层医生培训”一事进行了报道。其中,作为指定培训基地的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因首位学员顺利结业、交出首份“基层答卷”而备受瞩目。此举标志着首都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取得了扎实的阶段性成果。 本次培训由中国志愿者联合会卫生健康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中志联卫健工委”)联合河北省邯郸社会工作部共同组织。作为指定培训基地之一,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宁波院长的带领下,我院重症医学科长期承担多发伤与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病例资源多样、病种覆盖全面。科室成熟开展多器官功能支持、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核心技术,为重症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特别是重症医学科与创伤救治中心的高效协同,屡次成功救治复杂疑难重症患者,综合救治能力持续位居行业前列,为基层医师培训构建了高水平的实践平台。 宁波院长介绍:“我们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量身打造了系统化课程,重点涵盖各类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休克等核心病种的救治策略,并强化抗休克技术、机械通气、气管镜操作、血液净化及重症超声等实操技能训练。”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学习,参训医师掌握了重症医学必备的基本技能。结业学员表示:“在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的进修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也对重症医学有了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我将把所学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 据悉,中志联卫健工委长期整合多家三甲医院的临床专家与学科带头人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义诊、科普宣教与危重症救治等志愿服务。我院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常态化、机制化下沉基层,为提升区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筑牢医疗保障网络贡献更大力量。
2025.1024
在医院急诊抢救室,白色的墙壁见证着无数生命的相遇,也珍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温暖故事。这里,是生命的前哨,也是温暖的港湾。而护士们,就是这里故事的见证者与书写者。  近日,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急诊科,如同一个温暖的“故事集”,新添了两面来自不同患者送给同一名护士的锦旗。它们像是两枚饱含深情的书签,标记下了关于“守护”与“温暖”的动人篇章 第一面锦旗:“专业护理心呵护” 来自刘奶奶家属的感谢:“您多看的这一眼,是妈妈的一份福气” 这面锦旗源于一次对“普通头晕”背后风险的警觉。年过七旬的刘奶奶因“头晕、乏力”被送来,段嘉琦护士在监测她的生命体征时,注意到她除了头晕,还有手部微颤和反应迟缓。“这不像简单疲劳”,这个念头促使她迅速行动。她温和地安抚刘奶奶:“奶奶,咱们不着急,我陪您仔细查一下”,然后立即为她测量快速血糖。当仪器显示危险的低值时,她立即启动预案,急诊医生及时补充糖分,避免了可能的昏迷。刘奶奶的女儿感慨:“我们都没当回事,是这位小护士的专业判断救了妈妈!”于是,便有了这面“专业护理心呵护”的锦旗。 第二面锦旗:“爱涵人间 白衣天使” 来自扭伤脚踝的陈先生:“您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忘了疼痛。” 这面锦旗记录了他在一次充满焦虑的就诊中的温暖瞬间。陈先生因打篮球不慎扭伤脚踝,疼痛让他难以行动。接诊的段嘉琦护士迅速推来轮椅,第一句话便是:“一定很疼吧?我们先让脚休息一下,马上为您处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她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到安心:移动患肢前,她提前告知“我会尽量轻一点,您深呼吸”;等待冰敷时,她心细地在冰袋外裹上厚毛巾,避免冻伤;当陈先生因疼痛烦躁时,她温柔安慰:“急性期会特别疼,您已经很坚强了。”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使得原本痛苦的急诊经历变得充满关怀与尊重。陈先生在锦旗上写道:“技术专业,服务暖心。是您让我看到,白衣天使真的存在。” 温暖,是急诊室里最珍贵的“良药”这两面来自不同患者的锦旗,共同诠释着急诊护理的真谛:精湛的技术可以解除病痛,而真诚的关怀能够治愈心灵。在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急诊科,护理团队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每一次专业的判断,都是为了守护生命的尊严;每一个温暖的细节,都是为了抚慰不安的心灵。她们是急诊科里真正的守护天使—一手托举着专业的重量,一手传递着人性的温度。在这里,每一句温和的问候,每一个体贴的举动,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别担心,我们与你在一起。 急诊科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 南北院区均设有急诊科,科室实行24小时接诊。急诊科对急、危重症患者设置便捷、通 畅的急救绿色通道,有相关标识,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体现了“患者至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做了积 极的努力,与心血管内科、创伤骨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联动。开通了创伤救治绿色通道,第一时间运用MDT模式对危急重症创伤患者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科室可熟练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危急重症监护、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胸腹穿刺、深静脉置管、洗胃等急救技术。 学科带头人 科室诊疗范围 急诊内科: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骤停、各种休克、急性中毒、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哮喘、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脑出血、脑梗死等。 急诊外科:急腹症、大面积烧烫伤、电烧伤、严重创伤的多发伤、复合伤及清创、缝合等。 科室咨询电话:(010)59632122;1800138****;(010)59632302;1800138****
2025.1022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