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消化内镜室丨成功完成首例食管ESD手术
作者:消化内镜室 时间:2025.07.07

近日,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原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消化内镜室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成功开展了首例食管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这一成就标志着我院在消化道疾病微创治疗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此之前,我院已熟练开展胃ESD手术,而此次食管ESD手术的成功开展,进一步完善了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微创治疗体系。

食管作为连接咽喉与胃部的重要通道,其管壁薄、蠕动频繁,周围血管和神经分布复杂,因此在此部位实施ESD手术,对术者的操作精准度、稳定性及团队配合度要求极高。

此次手术的患者为一名60岁的男性,因去年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平滑肌瘤而入院复查。胃镜检查:距门齿25cm可见约0.7cmx0.6cm隆起,表面光滑,NBI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超声内镜检查示病灶呈均匀低回声,起源于食管壁固有肌层,边界清晰。(图1-2)

 

 01.png

图1 食管平滑肌瘤胃镜图像

02.png

图2 食管平滑肌瘤超声胃镜图像

内二科主任孙淑芬与内镜室主任医师李兰顺在经过详细的胃镜与超声内镜检查后,确认该肿瘤的性质和位置,与患者沟通后,最终决定进行内镜下微创切除治疗。

手术于6月10日在麻醉科杨阳医生的全身麻醉下,由李兰顺主任医师、王龙副主任医师及张瑞丽护士长组成的团队共同为患者实施了食管平滑肌瘤的内镜下粘膜下剥离切除术(ESD)。(图3-6)

 03.png

图3 切开逐层剥离肿瘤

04.png 

图4 肿瘤切除后创面

05.png

图5 金属钛夹封闭创面

06.png

图6 留取肿瘤标本

此次食管ESD手术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我院消化内镜团队长期技术积累与探索创新的成果。自开展胃ESD手术以来,团队已经成功完成多例胃肠ESD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不断总结手术技巧、优化操作流程、开展学术交流与培训,团队成员的内镜操作水平显著提升,为食管ESD手术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常见肿瘤,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过程,肿瘤小时通常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较大时可有咽下不适或异物感,有的可能出现胸痛,消化功能紊乱,反酸等症状。平滑肌瘤的确诊需要做胃镜或超声胃镜检查,肿瘤伴有明显临床不适症状者,应该及时选择内镜下微创切除治疗。内镜下ESD切除食管平滑肌瘤属于4级手术,是内镜下最复杂的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术中精确控制深度和范围以避免出血和穿孔,同时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对术者的经验和技能要求较高。优点是手术创伤小,无外科手术切口,可保留消化道结构完整,疗效准确,可重复性好,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疗过程体验良好,患者所需医疗资源少,整体医疗费用较低等,不失为食管平滑肌瘤治疗的最佳选择。

07.jpg

医院高度重视消化内镜学科的发展,持续引进先进设备,为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成熟应用,整合了消化内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资源,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确保手术安全、高效。未来,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消化内镜室将以此次手术为新起点,继续深耕消化道疾病微创治疗领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开展更多新技术、新项目,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为人民群众的消化道健康保驾护航!

 08.jpg